語文交流|DSE資源與教學

【唐詩三首】〈山居秋暝〉的意象|詩歌意象賞析

Posted by:

|

On:

|

  意象分析乃溫習十二篇範文(詩詞六首)時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相關概念的考問屬於高層次題目,希望通過甲部拉高DSE 中文卷一之總分的同學,必須透徹理解詩詞中的意象涵義。

DSE中的意象題

  2021年DSE就曾考問過《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如何藉「大江東去」抒發對人生的感慨,要求考生就江水的意象說明。又有問及作者在詞末如何藉「江月」抒發對人生的感悟,題目指示考生就月亮的意象說明。兩題均為3分題,評分準則要求考生先指出詞中的相關意象如何呈現;進而說明作者如何寄寓情感在意象之中。

  

  

  有關江水在詞中的描述,先回想有哪些詞句提及江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分析一下,就着「江水」的特點以及詞句的表述,我們會聯想到什麼?自然就是滾滾東流嘅江水洶湧滂湃,能夠穿越古今,且又一去不返。在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將人置於江水的形象前。在時間洪流之下,偉大人物亦將湮滅,相較宇宙的宏大,個體的力量就更顯渺小,再反觀作者自身也已早生華髮,各點之分析可對應江水之意象作理解。如同詞末所言人間如夢,面對宏大的宇宙、奔流的時間,所有歷史人事與個人榮辱得失都將煙消霧散。


  再看另一題有關江月意象的考問,同樣回想相關詞句。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作者以酒祭月,江上的月似真卻又非真,回應前句所言,人間如夢般虛空,扣連詞人的處境,正是年華老去卻功業未成,回顧大半生,種種得失至此時此刻更添無奈。然反過來看,江流所反映的月雖虛幻,但天上的月卻永恆高掛,跨越古今,一己得失置於恢弘恆久的自然之下,豈不顯得更為微不足道。

詩詞中的意象

  詩詞的文字運用一般較為精煉,故多見作者透過意象的營造來豐富作品的內涵,並藉以引起情感的聯想。既然言不盡意,通過創造載「意」之「象」,便可突破語言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候的侷限。

  江姿慧《晏殊珠玉詞研究》中言及:「意象乃結合外在客觀形象與內在主觀情感,而藉由文字表述呈現。因此『意象』的運用,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相同意象反覆出現於詩歌篇中,可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與象徵意義;而不同意象或特定意象的組合與使用,也可有相似的意境與風格。」1 簡而言之,我們可理解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交融後的形象表現。既然意象隨不同因素而異,則我們解析各意象,必須就作品的意境與情感脈絡,抽絲剝繭地理出箇中肌理紋路,方能充分詮釋作者藉「意象」表達的深層意義,忌以生搬硬套的方式理解意象。

〈山居秋暝〉中的意象

  〈山居秋暝〉是王維居於終南山「輞川別墅」時所寫,此時期的王維篤信佛教、寄情山水,詩風平淡飄逸。一起來看看這首詩中的意象運用,理解王維所追求的佛境,如何表現於詩歌的意境之中: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淺讀詩歌,不難看見詩人對於這種淡然平實的田家生活的眷戀。詩中多見明月、松、清泉、石、竹、蓮等明淨之物,呼應詩人悠閒平靜的心境,既在此山林中樂得自在,若言自身能安於清淨淡泊,具有君子美德。然細賞箇中意境,配合王維詩佛之稱,理解詩人如何將禪機自然流露於詩句之中,則能讀到更高一層次的詩中理趣。


  陳敏直在〈佛教禪宗與王維山水田園詩〉評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意境上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色,喜歡寫『空』,總愛描繪『靜』、『寂』的意境,所體現的『空』『靜』『寂』形成一個孤獨而封閉的世界。這是佛教對王維山水田園詩更為深入的影響,是禪對詩的滲透。」2 如前所提及,此時期的王維篤信佛教,後人對於王維詩的評賞多有感其富禪意。我們讀〈山居秋暝〉,雖見詩其中無一字談佛,卻暗與佛學禪宗的理念相通。王維寫山水自然,但又與一般山水田園詩頗異其趣,關鍵正是這種「空」、「靜」、「寂」的意境營造。


「空山新雨後」

  幽深少人的山林剛下過一陣新雨,空林之中哪怕只傳來丁點聲響,都更添幽寂空靈之感。徐尚定在〈王維詩意象兩題〉指「空林」的意象並非偶然,它不僅僅是自然的特徵,也是詩人心靈的特徵,讓作為詩人所富有的藝術心靈與作為佛教徒所具有的宗教情懷得以契合,鑄成了「空林」此意象的內涵。3 如此,則空林既是樹林的空,更是詩境及與詩意的空,甚有佛家諸法為空的意趣。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再看此句所寫秋天的皎潔明月在松林間映照,畫面蕭疏透亮,潺潺的流水聲為山水林泉更顯得靜謐清幽。值得一提的是,耐寒常青的松乃詩詞中常見意象,《論語・子罕》中又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由是松常予人堅貞不屈的君子形象,故詩歌雖沒有直接刻畫王維的形象,卻藉環境的描繪,烘托出王維那清雅絕俗的高風亮節。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然此一清曠悠然的山林景致並不只得一片靜寂,前有對山水林泉之靜謐的描寫,後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渲染出山林的活潑氣氛,有動有靜,詩境韻味深長。風的拂動配合浣女歸來的聲音,形成生動的山水田園景象。雖有人聲與自然聲的「喧」,卻是藉以襯托着出山的空寂,強化意境的禪味,山林的靜乃幽靜而摻雜些許活潑氛圍,非流於一片死寂。


  讀王維詩,如蘇軾之評論,有如觀詩中畫,且又通過意象的組合,更見詩中禪趣。一幅幽靜的山林圖畫,正好表現詩人無慾無執,在此山之中任情去留的幽情逸志。如文首所言,意象分析乃高層次題目,考驗同學對於詩歌意境以及情感脈絡的透徹理解。加上詩詞用字精煉,在理解箇中意義時,又少不免先讀作品的寫作背景,方能更容易掌握作者寄託其中的心志。然十二篇範文對於DSE 中文卷一的整體表現影響匪淺,將甲部讀得全面而深入絕對是值得的投資。


[1] 江姿慧:《晏殊珠玉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89。

[2] 陳敏直:〈佛教禪宗與王維山水田園詩〉,《唐都學刊》第15卷第4期(1999年),頁45。

[3] 徐尚定:〈王維詩意象兩題〉,《書目季刊》第24卷第2期(1990年),頁16。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