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效率」的曲解〉
習慣了什麼都談效率,效率一詞掛在嘴邊,慢慢演繹成付出得少,收穫越多才稱得上成功。付出時間短,越快見果效才讓人稱羨。像小時候花一晚背誦課文,翌日憑藉短期記憶考穫默書滿分,同學就此稱許為學霸;又像坊間種種廣告,告訴消費者成就理想自我的捷徑,而努力的方法乏人問津。久而久之,偶爾我也耐不住焦急,日夜盼著一項項目標得以達成。
〈教育制度以外〉
早些日子與任職於大專院校的前輩飯聚,談起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學階段,以訓練思維、摸索未來人生走向為由,全面地學習各科知識。前輩笑說,他學習sin、cos、tan除了應付考試,便再沒有用過這些計算公式。我也曾相信訓練思維、發掘興趣一說,但待及大學畢業,其實深知此乃無稽之談。當人們早就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這種沾邊的全人發展,實際益處又有多少?從中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在有限的四年,有限的學分之中,我們仍在耗時重讀不知所學為何的主修以外之學科知識。該讀的卻不多放些時間,結果發展不成通才,亦距專才甚遠。花了二十多年,才剛離起點不遠,這是多可笑的制度。
〈五年〉
不覺又一年,自轉換工作環境,忽覺教育與學業確實難以兼顧。老師和學生身份,都是責任,我自然不願輕怠任何一方。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學生,我該是未盡本分,待及完成手頭上較為緊急的教學工作後,剩餘可完成研習的時間已然不多。我不欲誇耀或居功,反正此等本為老師的責任,只是在不知不覺間,學生於我而言的重要程度竟遠超我最初的想象,確是我意料之外。某些時候,我和助教與同事們談笑說起,某某同學的一句信任或感激,足夠讓我心頭一暖。隨手截圖,雲端上盡是這些紀錄。
〈難得逍遙〉
久久未嘗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閒步,最近一次耐不住車廂的侷促與那嗆鼻的皮革味(或許那不過是仿製皮革的膠質),寧可提早下車。也因此塞翁失馬,得那隨心而行的滋味。有段日子,也喜歡耳朵充塞著耳機,從港島東走到港島西,耳機播放到某些歌曲,掀起一番思緒,又或是其他浮想聯翩,想人生的意義,想未來的光景。
〈她〉
我早知道該斷捨離,大至情感與執念,小至瑣碎物品。然而卻始終有種,物品承載著回憶,回憶裏滿是生活的感覺。捨棄掉它們,彷彿某種回憶不曾存在。我試過不同的方法,譬如說,藉照片烙下其痕跡,用文字記錄其存在,以畫筆描繪其輪廓。某程度上,確實管用,至少讓我那偶爾記不牢事情的腦袋,隨時想起來某段時光。
〈飽食與飢餓〉
學期完結至今已約四個月,持續的輸出,卻無甚知識增益,本以為是喘息的空間,卻禁不住思想的飢餓。日前獲教授邀請,共同欣賞一劇團演出,我向他表達不解的疑惑,他為我說明演出背後的理論基礎,大學時的日常,如今竟覺久違得讓人悒鬱。興許是暫擱學業數月,此期間應付繁忙的教學工作,縱時刻敦促自己維持一系列的學習習慣,惟閒暇時間之短促,難免囫圇吞棗。對於那些能為自己帶來養分的前輩或朋輩,我總是渴求更多的交流。踏足社會後,摻雜利益的泛泛之交太多,曾經寄望自己一直走在嚮往的道路上,踽踽獨行又有何相干?奈何沿路的分支紛雜,分神拐了彎,猛然驚醒時,又一次素秋將臨。
〈朋友〉
以前聽過長輩間有個說法:最好的朋友都是讀書同儕,社會充斥爾虞我詐,很難交朋友。等待自己長大了,發現這個說法不盡正確。輾轉換過數次工作環境,有認識過不錯的人,讓那些經驗未至於不堪。
〈讀中文所感〉
關於畢業後進修,不少友人與前輩不能完全理解。最初報名時,身邊人勸說報讀教育文憑、教育學系,實用性遠較中文系高。四年大學生活,該讀的都讀了,再讀兩年,無疑是多餘,這種想法是他們的主要觀點。大抵以讀書換利祿,早在南北朝時期已見萌芽,而據孔子之言,甚至更早見於春秋之末。